大自然的画教案模板7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全面发展,制定教案时,我们应重视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感,92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自然的画教案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画教案模板7篇

大自然的画教案篇1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画教案篇2

教案示例:

大自然的语??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6、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人类用语言说话,可你知道吗?大自然也有语言。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

注意:要指导学生读准声母是平舌音的“仔、诉、粗”,读准韵母是后鼻音的“永”。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自由读,想想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①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可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大鱼鳞等的图片帮助理解。)

②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为什么说蝌蚪在水中游,就知道春天来了?(青蛙春天排卵,小蝌蚪一般出现在春天的河塘里。)

b、什么是“三叮虫”?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地方,可以推断那里曾是汪洋一片?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图片,介绍三叶虫: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如今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它的化石,可以推断出喜马拉雅山巅曾是汪洋大海。)

(4)这三节写了大自然中谁的语言?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或者使人想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等。)

(5)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一、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你还了解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齐读第一、五小节。

(3)议答:如何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

(4)小结: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动脑,你就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四、朗读指导。

读句子时,要注意读出句子的节奏和语气。同时应做到边读边想象,如读到“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动的‘逗点’”,就要想象出蝌蚪的样子,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本课是诗歌,要注意读出韵味来。每一节的二、四两行末尾都押“an”韵。韵脚要读清楚,有的可以拉长一点声音,如第二节中的“逗点”的“点”,“人间”的“间”都可以比别的字读得长些。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词。

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方格中的生字,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的?

在字形上,要让学生注意到“诉”共七笔,最后一笔是“点”;“永”字第二笔是“ ”,不是“亅”;“告”字可用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记忆字形。

2、小组交流。

3、重点指导。

就:左右结构,右面没有“撇”。

告:上边的“牛”字竖不出头,口诀“一口咬掉牛尾巴。”

诉:左右结构,右面“斤”上加一点。

4、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

本课有五个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化、语、诉、现”左窄右宽,“就”字的左右两部分大致相等。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写,并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就容易看到自己写字上的进步,提高写字的兴趣。

三、做找朋友的游戏。

布置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把下面搭配恰当的词连起来。

大自然的化石

游动的 蝌蚪

古老的 语??

3、看图,把下面的词语组成句子。

大自然的画教案篇3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旧学回顾:说明文的知识回顾

1. 说明文的顺序:

2. 说明文的方法有:

问题导学

1.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标注,或者根据文中的语言自己概括。

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b.

c.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d.

e. 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f.

g.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课堂学习:

1. 自学展示。

2. 合作探究:

a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b.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3. 拓展提高:完成下列语段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

当堂检测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3.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

(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

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 a( )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画教案篇4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班会。

大自然的画教案篇5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分析: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并从中受到启示,同时也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文章内容都很简单,教学中不应把眼光局限于此,前文应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后文应更多关注文章表达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应注意相关资料的适度拓展。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11《蝙蝠和雷达》我们学习到了什么内容?

生: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生: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我们做事认真、努力。

生:蝙蝠通过嘴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障碍物,反射回蝙蝠的耳朵,蝙蝠就能改变飞行的方式。

师: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大自然的启示》,从中你们又会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12大自然的启示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这篇课文有两篇短文。

生:打扫森林的打扫加了引号。

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这篇课文由两篇短文组成。同学们一定很好奇森林里面杂草丛生、荆棘密布,怎么“打扫”?谁是人类的老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生字

二、自由朗读,学习生字

1、这些词语同学们认识吗?大屏幕出示词语:

遭殃 扫帚 腐殖质 土壤 逞凶 机翼鲸鱼 惨祸 关键 异想天开 宽敞 生态平衡 栖息 省略

2、指名学生读词语。(纠正字音)

3、指名学生领读,全班跟读2遍

4、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字当中还有个多音字呢,指名学生回答。“扫”

三、学习“打扫”森林

1、会读了生字词,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打扫”森林。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先和同桌一起讨论讨论。

2、指名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结构是什么?

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砍光,把杂草、枯枝烂叶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害虫大量繁殖,森林渐渐被毁掉了。 因果结构,因(1-3)灌木砍光、杂草除尽 果(4-6)害虫逞凶、森林被毁

3、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把打扫加引号呢?

生:一方面,“打扫”不是真正的打扫,而是针对下文所说的“砍光”和“除尽”;另一方面 “打扫”含有批评之意,这一“打扫”对森林有着致命的危险,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做这些异想天开的事情,否则就会自食其果。

4、同学们,林务官下命令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甚至连地上的枯枝败叶也不放过。那为什么说他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生: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害虫大量繁殖。

师:很好,从哪看出来的?

生:枯枝败叶,看起来是脏东西,其实,它们腐烂之后,变成腐殖质,能增强土壤的肥力。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矮树丛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的地方。森林里的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

师:这段话里面有很多的联系。同学们看看怎么将它们联系起来。

生:枯枝败叶——小动物——矮树丛——昆虫——鸟类——兽类

师:它们构成了森林中的生物链,正是这样的关系才能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5、指名说说感受深刻的句子,引出过渡段和中心句。

①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不放过。

“统统”说明“打扫”得十分彻底、干净。

②林务员看着,心里美滋滋的。

“美滋滋”说明林务官对“打扫”的结果非常满意,欲抑先扬,为后文蓄势;朗读时

应略带得意之情。

③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帚,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把光秃秃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说明森林被侵袭的程度大。于痛惜中带给人深深的思考,引出下文。

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过渡句的用法。过渡句/段就是连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 ⑤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揭示了大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⑥它们大量繁殖,成群的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吃”“咬”“钻”“毁”(变色)四个词写出了害虫的危害之大,点明了“打扫”森林造成危害的真正原因:人为地破坏了生物链,是生态失衡,才造成了恶果。

6、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指名学生回答。

生:讲述了德国林务官异想天开地下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从而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了的故事。我们要树立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观念。

四、学习人类的老师

大自然的画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活动难点:

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大自然的画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相关知识。

2 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说明抽象事物的写作方法。

3 感受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巨大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2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烂漫,冬梅的傲岸,真实“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东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二、了解作者和积累字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1.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3.给下列生字正确注音。

连翘( ) 落( )叶 落( )枕 观( )测

翘起() 丢三落( )四 玄妙观( )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差( )

衰( )草连天 翩然( ) 孕育( ) 农谚( )

萌发( ) 销声匿迹( )

次第 草长莺飞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合作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3)齐读,(4-5)女生读(6-10)男生读(11-12)老师读

2.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① 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②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

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

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③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1-3)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4-5)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6-10)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11-12)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先后顺序: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研究的对象,了解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还了解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还了解到写说明文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

大自然的画教案模板7篇相关文章:

学生安全教案模板7篇

小班防欺凌教案模板7篇

解三角形教案模板7篇

找春天小班语言教案模板7篇

幼垃圾分类的教案模板7篇

数字6和7教案模板8篇

小班画蘑菇的教案模板7篇

关于小班跑的教案模板7篇

敬畏自然作文5篇

有关自然的作文5篇

大自然的画教案模板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8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