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读后感5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把自己的想法、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读后感让我们在书籍的世界中找到共鸣,增强了阅读的乐趣,下面是92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庄子《逍遥游》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5篇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篇1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篇2

阅读《庄子》是一件赏心乐事。

我从上中学开始就陆续听到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最初的印象都是偏消极的。人们把庄子说成避世、反智、唯我主义,但是庄子的一些寓言,从梦蝶、鱼乐到大鹏、河泊等,这又让我觉得有一些有趣,到底庄子在想什么?

当我认真地阅读了《庄子》,对《庄子》中的话都仔细品味了很多遍以后,恍然大悟,原来庄子是古今中外哲学家里最聪明的人,司马迁说庄子是“其学无所不窥”,这句话是可信的。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却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羡利禄,甚至对死亡,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庄子说,天有大美丽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全是一些谬悠至说、荒唐之言……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着大智慧。

庄子的智慧是一个万花筒,从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缤纷和瑰丽,同时又不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庄子的智慧像是春天里怒放的花朵,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所以,庄子的身后都是狂草的墨迹,彰显着智慧的轮廓。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庄子所谓的“道”,包含万物,而形成一个整体人生,一无所缺,察觉自己像鱼一样,与万物“相忘于江湖”。

庄子的思想超脱了万物,穿越古今,其文章中的.想象和虚构更是奇特磅磅、姿意汪洋。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庇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的混沌;写人有承云游于四海之外的貌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50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庄周梦蝶、罔两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慕……总之,所绘之人、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现。

庄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有着淋漓的体现。

人们常以世人伶仃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用与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而感悟与超越。

当人们习惯于自以为是、习惯于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时,庄子却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强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与外界的矛盾,顺其自然,不受万物影响、自然通达才能不断提高,事情才能得以成功。

当人们习惯于万物之主、习惯于用“征服”来形容人与自然时,庄子却告诉我们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伟大,说明万物齐一的进步意义,鼓励人们放弃名利,返本归真,容于大道。

庄子的重要观点与对现代人生的启示远远不止于此,也不可能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来作概括说明。那么,就让我们以丰沛的信心与勇气,一起来分享与践行庄子的大智慧吧。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篇3

前几个星期,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名叫《童话庄子·逍遥游》的书。这本书很薄。是一篇童话。只有差不多200页。刚开始觉得很无聊。但一翻开书,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里书面不仅有有趣的内容,还有好看的插图。让读者一读就好像进入了这故事的世界。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施小惠为了抓蝴蝶闯入了一片栅栏,进去之后发现了,在一座石头上坐着一个白胡子老爷爷,自称庄周。他把施小惠,误认成了老友惠施。并把它和施小惠,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进行了一次对施小惠来说史无前例逍遥游。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庄周。因为他个性自由,与我的个性非常相像。我还觉得,作者把庄子写的胜似神仙。庄子他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与祝英台根本不是在一个时代的,而在这本书中,庄子却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一同变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飞翔。此外,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引用了许多《庄子》里面的名言。让读者学到了很多庄子对生活方面的认识。不仅如此,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编的古老历史神话故事。让读者读起来既有新鲜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无穷。

说到《庄子》,我就想到了这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我在许多文章中都看到有点评过。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和地把万物一起生下,万物与我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谦虚。

故事中的逍遥游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遥游,还要比故事中光彩许多。而且,它,还在待续着呢……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篇4

庄子内篇,《逍遥游》为第一。可以说,此篇乃庄子之哲思代表,后六篇均可谓发端于此。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以前说到逍遥,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一叶扁舟,白衣飘飘的诗人独立船头,吟诵着千古名句。但读了《逍遥游》之后才发现,他们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绝对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而那些诗人,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只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的,心中无我,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才能潜心学习,不畏险阻,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如今,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老庄思想,但要在实际生活中做到逍遥无为还是十分困难的。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

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相比之下,老庄思想似乎更含消极成分。现代社会,人们物欲横流,精神空虚,汲汲于功名,戚戚与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读一读庄子的《逍遥游》也许会给你带来不少启发。

我曾试想过,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豁然发现,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达到逍遥的境界。逍遥游的人生理想既是庄子批判儒家积极入世哲学的反映,更是庄子在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痛苦徘徊并超越现实与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进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并且《逍遥游》语言奇特,想象丰富,清代文人胡文英评价说:“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鲁迅先

生则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要保持一颗逍遥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篇5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游北京的心得体会推荐5篇

游北京的心得体会最新5篇

游黄山写景作文400字5篇

游泰山作文600字7篇

关于游庐山的作文7篇

游庐山的作文精选8篇

游承德作文8篇

游美丽的东湖公园作文6篇

游杭州西湖作文6篇

游南湖公园作文7篇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