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不仅是对人物的分析,更是对自身价值观的反思,每篇读后感都是对阅读内容的深度解析,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图,以下是92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读后感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读后感篇1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论语》读后感篇2
?学而篇》开篇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称“君子”的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须要有“诚”的思想、心境与行为。在“诚”上,我是要勉励自己的。
有天,我答应同学要给他课外书,结果回家玩起来便忘记了。次日,同学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记了,却偏要说,是对方在放学时没有提醒而忘记的。其实,我说后的瞬间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仅把课外书带来,还与同学表达了真诚的歉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时,不打不相识,自与同学道歉后,我们便成为了好朋友。我们还有了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俩都要以“诚”相待,说到做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有了诚实,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当我们听说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说给别人听,万一事情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有可能会把错误的'事情当成了正确的事情。在我与小朋友们的交往中,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属。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拥有明辨之心。
当然,能称为“君子”的人,不仅需要诚信,更需要一颗“至诚”的心灵。我想,这将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论语》读后感篇3
最近,我又拿起《论语》心得这本书,《论语》心得读后感。记得《论语》心得幼儿园曾每人都发一本,让我们拜读,去好好体会书中的精华,我也曾粗粗去看了几张,没有好好的去思考。上次听了金丽菊老师的《论语》的读书报告后我就决定仔细地看看直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去体会一下孔子的儒家理论。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读后感/xdth/dhg/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读后感《《论语》心得读后感》。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像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读后感篇4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
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论语》读后感篇5
这里的每一段生命境界都是通过不断学习修养所达到的结果,从中我们学习到,学习、修养从来不是只止于学生时代,在当代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每一阶段都更需要有不断学习的加持,把学习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方可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淘汰。孔子博学多识,不仅对学习有着独到的'理解,而且对也有这独特的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以及“因材施教”,这对现代社会的也有着重要意义。
如“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孔子认为每一个孩子天赋不同个性差异不同,自然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
诚然如此,每个孩子天生感兴趣的事物不同,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有天分的事物并进行培养,而非随波逐流,将各种兴趣班强加给孩子,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阅读《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亦能给予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导。我们都知道孔子肯定交友之乐,愿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往来。我们在生活中也应积极的去结交好友,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朋友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能结交到三观相同三两好友可谓难能可贵,孔子也曾将朋友分为“益友”与“损友”两种,因此,我们在交朋友时我们也应擦亮眼睛,以防交友不慎。
《论语》读后感篇6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论语》读后感篇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的表面意思就是:一个人学了知识经常复习或者使用,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更深入一点其实学而时习之就是告诉我们说遇到问题了该怎么办?我们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遇到问题,第一种是不学习,第二种是已经开始学习的人,如何去应用和内化呢?很多人学习了短期看不到理想的结果,会误以为学习没用,学习无法改变生活,因此会感到焦虑。其实这种焦虑来源于内心,说白了还是想走捷径。似乎“我看了一本书,就会立刻变得不一样”,而孔夫子告诉我们,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讲的是我们修为的境界。如果连起来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中面对困难,面对变化,以及面对他人不理解时的应对方法。应对的方法就是一个字:乐!梁漱溟先生曾说,孔子之乐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战。孔子认为“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油然而生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家庭中是很好的成员,在工作岗位上是非常好的员工,尊敬领导,做事靠谱,与同事沟通顺畅,这样的人去做乱的可能性就很小。在我们今天,作乱可以指做出背信弃义的事。君子务本,指君子做事一定要抓住根本。什么是根本?根本就是孝弟,是家庭伦理。当一个人能够抓住家庭伦理的时候,本立而道生。何为本?人最应该抓住的根本是孝弟—先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只需要面对两种关系,一种是和父母的关系,一种是和其他人的关系。而你与其他人的关系,其实也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射。一个人如果跟父母,兄弟的关系处不好,跟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出现问题。“其为人也孝弟”是一件小事,接下来“而好犯上者”是一件大事,之后“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是一件更大的事。
其实告诉我们:我们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我们初期的微小习惯积累而成的,这叫微习惯。如果我们每天能对自己的微习惯有一点点的改变,那么五年,十年之后将会收获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很多人却没有耐心去等待长期的结果,却总期待短期回报。希望在几个月甚至一年就收获一个巨大的变化。你下班之后是看电视还是学习,是陪孩子运动还是陪孩子学习,这些微小的习惯,在每天看来似乎差异不大,但五年到十年之后,两种生活方式肯定迥然有异。撒切尔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小心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所以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追求远大而虚无的目标,而是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好。在家庭中,努力成为好父亲,好丈夫,或好母亲,好妻子。以此为基础,你跟整个社会的关系便会逐渐理顺,你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花言巧语,油嘴滑舌,表情极其丰富,这种人八成不会太好。孔子不喜欢特别伶牙俐齿的人。他喜欢的是诚恳朴实,刚毅木讷。巧言令色,之所以鲜矣仁,就是因为过分了。所谓过犹不及,凡事一旦超过尺度,就缺乏真诚,它背后一定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对一个人而言,保持真诚的生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就是有话说话,无话静坐。两个人安静地坐着,但不会觉得尴尬,这才是朋友相处的最佳境界。见面之后,大可不必为了套近乎而没话找话,开一些低俗的玩笑,或者故意相互调侃,来显得两人之间有话聊。
《论语》读后感篇8
拜读过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后,内心激动,觉得此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观察《论语》的角度以及其提出的很多有关《论语》的观点都是十分独特新颖而实用的,让我对《论语》有了一番新的体会。总的来说,《论语今读》主要通过以下这两方面来解构《论语》,即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的“半宗教”性质与“半哲学”性质。说它是“半宗教”,主要缘于其雅俗共赏的普遍性、对其他宗教的包容性及“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更是称,“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有些像西方基督的《圣经》一书了”,“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而说它是“半哲学”,则因为虽然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但其中孔子对其学生问题的回答中处处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正因为是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并非《圣经》。也正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论语》也不是《理想国》。”李泽厚先生的这句话也许正是其所试图阐述的观点所在。
然而,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论语》读后感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