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每写一篇读后感,都是对自己思维逻辑的一次梳理和提升,下面是92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1
最终看完了这本书《被厌烦的志气》。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觉,原来当时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探讨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楚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简单就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始终很同意,学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殊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许多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受。我们始终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情愿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与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像。
当时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的确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须要懂这些吗?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始终强调要帮助同事,肯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定的,因为一个团体肯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是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所以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楚。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阅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退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慧。所以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多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多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见我们不须要考虑过去,也不须要张望将来,只须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么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志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么从现在起先,给自己志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读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2
心理学家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虽然年代久远,但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例如,“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转换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诠释,就等于你决定了某一个版本的世界。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很不同,对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却觉得没什么。就拿分手这件事情来讲,有人在分手后觉得很难过,整个人都很悲伤,觉得可惜,成为了遗憾;也有人抱着轻浮的态度,傲慢的姿态来看待分手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产生了愤怒,憎恨的情绪,因而又导致了某些令人难以启齿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这段已经结束的感情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让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从而驱使自己改变,在这段恋爱中得到成长。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阿德勒如是说。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但是反观自己的过去,我想说:过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为已经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事,让我明白,让我成长,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许多问题,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却也仍不完美。不同时期的我,不同状态下的我,对过去的看法,也是尽不相同,所以“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在不断改变。
我谈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差一点触摸到了爱情的高度。在一起两年的时光,虽说分分合合,却也惺惺相惜,当时是快乐的,想起来是幸福的,最后没继续走下去,只留遗憾满满。那时候不懂事,让我喜欢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积攒了失望,是我的问题,也是成为遗憾的根源,很对不起她……但是我觉得始终有机会,去弥补。心中默许,乾坤未定,我们在顶峰相会,我还想看到你的笑脸。
其实两个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无作用的,因为要在一起的最终是两个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顶多是外力给了一点暗示,推倒壁垒的依然是自己。无论情感曾经多么残缺,结局一定归于平静宽广,如果不是,那它还不是结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说过的话,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那个瞬间在无可挽回的事实前,学会了从容不迫,在大势所趋时,学会了不动声色,开始保守的给予,迅速的放弃,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那些众口一辞的节日里,将最好的情感夹杂在寻常祝福中,试图蒙蔽隐秘的初衷。
读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3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书中的很多说法和自己以前的认知是相反的,而且某些观点有点不想接受。但仔细想想又很有道理。
我是一个很能隐忍,缺乏改变勇气的一个人。我也常常羡慕身边乐观、开朗、会说话、会办事的人。觉得自己的缺点很多,很怕犯错。记得小时候父母批评哥哥们的时候,我就会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从而避免被说。无论是被父母说或者被老师说都会难受,所以常常是不敢多说一句,多做一件事。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成年后尤其是前两年我常常在心里埋怨父母管束自己太多,让本来就怕犯错怕受伤的我更加放不开手脚,不敢去尝试。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了迎合别人而生活,以至于都不知道自己内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原因论和目的论是两者截然相反的说法。原因论给自己的不改变找了理由,也让自己的不满有了发泄的出口(错在别人)。但目的论却是很痛的刺到了内心深处。而且我觉得自己要跳出来看,能客观的看待过往的经历和他人对自己的影响,才更能接受目的论。
如这本书所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说中了我的要害。我一直不擅长与人交往,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上学时,我往往是旁听者,插不上话。自己心里也不舒服,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变。现在想想也许我是因为怕受伤,怕那种沉默的尴尬,怕被拒绝的难堪,所以不敢去尝试,害怕改变带来更加糟糕的后果,害怕别人看我的眼光,所以宁愿隐忍。我还记得我小学时常会被调皮的同学欺负,我不敢告诉老师,也不会告诉家长。到小学6年级时,一个同学打了我一下,我还了手,那个同学居然惊讶于我的还手。现在想想挺可笑的。
改变自己是很痛苦的事,因为自己要接受改变之后的种种意料不到的变化,更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改变和态度的改变。对于未知的事情我是心存惶恐的,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决心不够坚定,改变很可能半途而废。第一步迈出去了,还要接着踏出第二步,直到很顺畅的变成一种常态。这个过程太挑战了。
书中说: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虽然会冒出很多反驳的理由,但仔细想想,这些理由都是借口,是为了不改变而找的借口。我是一个不会维护自身权益的人,虽然听到一些朋友的忠告,我还是不能突破自己。对有些人来说太正常的要求,我却开不了口。没有开口,没有改变,我还是如往常的生活,一切都是熟悉的,排斥的事情也可以忍受。但我真的开了口,我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我踏出第一步后,第二步不知道该怎么迈了。如果从原因论来说,我可以很好的解释我无法改变的原因,但这对我没有真正的帮助。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这话虽然感觉不舒服,但它能让我更清醒的看到自己未改变的原因。
关于愤怒,我还是有点不能接受。因为有控制对方的目的,所以发怒。对此,我如书中的青年一样觉得无法想象。真的按书中的思路去想的话,感觉有点可怕。比如:我心中对工作中存有的怒气发到了孩子身上。我因为预期没有达到(如:到时间洗漱了,孩子却迟迟不来。该睡觉了,孩子还磨磨蹭蹭)而对孩子发脾气。这实在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通过怒气来发泄自己的无力感和失控感。这个妈妈实在是面目可憎。
被讨厌的勇气,让人有爱又恨的勇气。虽然目前我还没有改变,但我不会给自己找那么多理由了,也不会去盲目的羡慕一些人了。而且我也提醒自己,为改变做好准备。
读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4
最近读完《被厌烦的志气》,它没有小说那样华丽与曲折,但却给人无比的力气,让人深刻的反思与启发。全书围绕哲学家与青年人的辩论与对话绽开,深化浅出,余味绕梁。以下共享触动我的几个点。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验中的刺激而感到苦痛。确定我们自身的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验,而是我们自己给予经验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给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诞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实行的行动。你可以选择接着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变更,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变更”的决心。变更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担心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简单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变更又胆怯
变更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冲突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志气,想变更生活方式须要很大的“志气”。面对改变产生的“担心”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自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胆怯
被他人厌烦,胆怯
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厌烦或者不喜爱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开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须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假如一起先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傲慢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竞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恒久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筹,走在后面也不须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给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冲突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索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别,区分清晰究竟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别,就是能够分清晰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假如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仔细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别的角度动身,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吩咐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事实上是为了满意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瞒,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状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知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确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担当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厌烦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厌烦。假如你不想被人厌烦,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意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明显,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四周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厌烦是件苦痛的事。我们都想不被厌烦,但这是不行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厌烦。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胆怯
被别人厌烦、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假如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厌烦”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厌烦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方法左右。即使有人厌烦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假如你看清了这一点,信任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洁,人生也是一样。最终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需有人起先。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看法就是这样。应当由你起先,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读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5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哲学家)、古贺史健(自由作家)。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活得更好"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装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的自然会,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读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6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关注的一位穿搭博主推荐的,最开始看到书名你会觉得它应该是一本心灵鸡汤,于是我只是把它加入了购物车迟迟没有付款,后来陆续看到很多人说这本书不错,于是决定入手看看。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是日本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整理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编撰的心理学书。它是通过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来逐渐解答青年对人生的种种疑惑,从中阐释阿德勒的思想。与弗洛伊德等传统心理学的观点不同,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目的论”,即人们所考虑的不应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原生家庭”这个词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听过,曾经跟朋友也一直探讨过这个问题,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不是终其一生的,前几天微博热搜也出现过类似话题“原生家庭能不能决定一生”,20多万人的投票有15万人认为能决定一生。按照阿德勒的观点,一定不是,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他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一定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过去的经历的确会对我们的人格形成有一定影响,但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
众所周知,今年赣榆有一名城头中学的高考生姜同学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他考了368分本可以选择一所更好的本一院校,但他却毅然选择了盐城师范学院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英语专业,选择四年后回到赣榆做一名乡村教师。说实话,刚开始看到新闻我也不是很能理解他的做法,但后来想想,他的行为似乎可以理解。他父母年迈,从小家境贫困,母亲患有精神智力障碍,父亲患有肝病,按照原因论的观点,生在这样的家庭,他应该是抱怨父母,抱怨命运不公,堕落度日,觉得自己这辈子毫无出路。尤其在这样一个拼爹的时代,可是他没有。我不能肯定他私下里没有抱怨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即便在仅有的一盏不知道几十瓦暗黄的灯光下依然努力奋斗,并最终取得了368的高分。他不仅成绩优异,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说他喜爱英语,希望做一个乡村教师,可以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农村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说实话,我不相信他那样的家庭环境及患病的父母能带给他什么样优质的甚至正常的家庭教育,但他很棒,他虽满脸成熟,没有看上去像18岁的同龄少年,但他没有被生活打垮,他有自己的追求和选择,我相信他的未来不会差。
书中还谈到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他认为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出口而是入口。
其实我觉得不太能苟同。我认可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但不认可父母及老师应该将课题分离出来,放任孩子的学习。我现在任教一年级,我们班有些孩子已经展现出不爱学习,不听课这一面。接照阿德勒的课题应该分离理论,此时的父母老师都不该干涉,任由孩子自行发展,告诉他你需要我帮助的时候你告诉我,我会伸出援手。我不认为是这样,这个年纪的孩子说实话还没有形成自己相对成熟理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他们还没有明确判断是非的能力,甚至可以说许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娃还没有从幼儿园那种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清醒过来,还没有“我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概念,没有我要“学习”的意识,如果此时老师和父母任由他发展,不进行干涉、放任自流。孩子可能就此毁掉,难道家长、老师这时候不该及时主动参与孩子的课题,与他进行有效沟通,帮助他树立学习的意识吗?我所谓的干涉不是要打要骂,只是因为孩子还不懂甚至不清楚“学习“这一行为的重要性,作为成人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其了解。
书中还有许多现点让人读来醒醐灌,阿德勒心理学是个人的心理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把握此时此刻,获得人生之自由与幸福。
读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