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写体会的人一定是热衷于观察生活的人,在写体会的时候,一定要直接输出个人想法,确切表明个人观点,92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我的战争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我的战争心得体会篇1
个人对战争片的好坏之分,从不指在电影能有着多么宏大刺激的战争场面,而更在于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鲜活真实的生命去承载战争之殇与和平之思,但《我的战争》中一味的战火渲染,剧情的散乱,人性的苍白,都只是使电影变的肤浅平庸。
难以否认这是一部在战争场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于逼真的战争并没有去写实其所带来的冷酷残忍,电影只是用战争在不间断的渲染着主旋律的英雄情怀,但这不是一部虚构的《指环王》,无数人的生死都可赋之笑谈,战争背后有着多少的苦难,数以万计的英魂却只是在电影中成为了衬托那一腔英雄热血的悲情,这样的作品从本质上来说,虽然稍胜于全然无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与前者不思战争之殇的做法并无不同。、
?我的战争》虽是一部以小人物为视角的作品,但电影并没有为观众带来一个小人物面对战争的那种真实,其只是一再的用一场接一场的战火来营造看点,殊不知这样建立起来的战争早已败絮其中,爱情的附加不但难以引人共鸣,反而使故事充满了虚假的做作,而单一化的视角,更令本错综复杂多方角逐的鏖战,变成了一场毫无战术可言的自欺欺人,如若不是电影将背景在伊始设定于了抗美援朝,那么这甚是一场可以套搬于其他战争之中的移花接木。在现如今,不论意识形态如何,战争片所最终着点的都必当该是反战,电影看完后给人的观感绝不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而是对战争原罪本身深省的反思,以此再突显的爱国主义情怀才会变的真挚动人,但在这部剧情散乱的电影中几乎无从建立起真挚的人物情感,人海战术的牺牲亦变的难有感怀,当生命的逝去只是变成了电影强行煽情的手法,这样的战争片且不谈对比何般他国经典,就拿冯小刚的《集结号》来说也是谬之千里。
一部好的战争电影,最为根本的是有对生命的尊崇和战争的反思,但无论从诸多国产的抗日神片,还是这部以“我”来着点的抗美援朝,却连这一点都做的乏善可陈,又能拿什么来引人共鸣,追思先烈。
观我的战争心得体会篇2
战争是残酷的,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战争的残酷面。当国家主权、人民生命安全面临威胁的时候,无论面临多么强大的对手,可能遭受多么重大的损失,我们都要奋起抵抗,血战到底。否则,我们就可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晚清、民国时期,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抗美援朝恰恰是在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时刻打响的,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战。在朝鲜战场上,无数志愿军官兵用简陋的武器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把用飞机、坦克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回到谈判桌前,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和人民军队。朝鲜战争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仅从这一点上看,抗美援朝战争居功至伟。
战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暴力方式,用所谓“人性”去判读战争则是掩耳盗铃。恰恰是成天把人性挂在口头上的国家发动了一系列不讲人性的战争:至今仍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争、贻害无穷的利比亚战争、导致百万难民流离失所的叙利亚战争……
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现在,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还原历史、揭秘真相的旗号,以所谓一些史料去质疑历史事件,以一些低俗段子去抹黑革命英雄。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行径多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并善于玩弄偷换概念、模糊标准的手法,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根本不足以全面深入地剖析历史,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的一个“毒瘤”。
观我的战争心得体会篇3
?我的战争》节选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的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故事。我想,《我的战争》选择在“九·一八”纪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为的是唤醒中国人的民族荣辱感,铭记历史,继续前进。
我对抗美援朝战争知之甚少,通过观看《我的战争》,我被老一辈爱国将士的精神深深震撼着:中国抗美援朝军人典型代表——九连连长孙北川,他身经百战,习惯了枪林弹雨,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是个真正的战斗英雄。在第三场巷战战役中,当他陷入弹尽粮绝,生死一线之际,他陷入了劫后余生的恐惧,面对残酷的战争,面对随时而来的死亡,面对随时都可能失去的爱情,他第一次害怕了。但在恋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励下,在面对战友兄弟一个一个倒下之时,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呼唤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惧的阴影,再一次拿起了冲锋枪,踏上战场;文工团乐队指挥刘诗文,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主动报名参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朝鲜战场,可是在面临极其艰苦的环境之时,又陷入了强烈的恐惧之中,最终,当女友文珺意外牺牲之后,刘诗文心底的坚韧终于被激发出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付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深爱我们的国家,“铭记历史、继续前进”。
观我的战争心得体会篇4
电影的开场让人还没有闻到战火的硝烟,轻松中几个主角的形象跃然纸上。孙北川的粗犷、小神仙的机灵、老爹对儿子的温情、还有孟三夏的淡定给观众在开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战争就是战争,它在不经意之间猝然来临。敌机的轰炸、漫山遍野的枪炮,几乎让观众闻不到一丝生机的味道。太过于惨烈和悲壮的场面在不经意之间来临。第一站就是数不清的伤亡,在初入朝鲜之时就预示着战争的艰难。
但战争中却不乏温情,孟三夏和孙北川的爱情,轻轻几笔便让情感充裕在心间,久久不能逝去。片中用了极为浓重的篇幅描写了战争的残酷,让我们不禁想问:这场战争的意义在何处?孙北川最后问:会有人记住我们吗?我们记住的可能是那些大人物,而像电影中的那些小人物只有亲人能记住他们吧,其他人不会认识他们的。但战争带来的那种残酷、那种无力感会充斥在每个人的心头,让我们去思考是否应该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呢?我们献出了无数人的`生命,当初是保家卫国,但现在回头想想,真的应该参与吗?
我的战争是为数不多讲述朝鲜战争的影片,导演只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后面的思考是我们每个人的。我没看影评,有些人跟我说这部片子不就是一部宣传中美必有一战的片子吗?但我并没有看出来,我感触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恐惧,我根本不希望有这样的战争,更没看出这片子跟中美战争有任何的关系。影片见仁见智,希望大家都能走进电影院去看一看,有自己对片子的解读。
最后想说说演技,可能我对社长的要求较高,我觉得社长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更加的刚强一点,孙北川太细腻了,社长更多的注重了在战争场面的诉说,但人物上面有些小瑕疵。我更喜欢黄志忠的演出,只有1个小时的戏份,但人物已经诠释的很到位,毕竟是戏骨,确实点赞。王珞丹和杨祐宁的表演也确实很好,给战争增添了一抹清新和温情。
胜利的列车驶来,但姑娘却等不到自己的爱情。我不愿战争,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观我的战争心得体会篇5
这是一部在观影后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与火交织的朝鲜战争,是这部影片聚焦的主题。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轻军人为保卫共和国毅然决然奔赴战场,在残酷的血雨中所经历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
观看完这样一部“标准”构思的战争影片,感触最深的首先还是战争暴力的血腥与残酷。作为“装饰死亡的艺术”,战争的残酷从来就是古今中外影视或文学作品呈现的焦点,朝鲜战争尤其如此。战火后的疮痍不时敲击着观影者的心灵。其实,在影片之外,有关这场战争的残酷还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当然,这种残酷部分源于敌我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
根据金一南《军人生来为战胜》一书记载,朝鲜战场上美军一个军就拥有坦克43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这一装备差距的代价,在影片中得以呈现。再比如,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就拥有汽车约700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军只有汽车100辆,二十七军则只有45辆。空中力量的悬殊就更大了。我志愿军当时不但没有飞机,连防空武器也极度缺乏。面对美军1100架作战飞机,志愿军当时只有一个高炮团,36门75毫米高炮,还要留12门在鸭绿江边保卫渡口。最初带入朝鲜的,竟然只有旧式的日制高炮24门。至于雷达则一部也没有,搜索空中目标全凭耳听和目视。对此,侵朝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后来也回忆道:“我们在北朝鲜战场上空几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们可以不受阻碍地攻击敌补给线。在头一年,对方甚至连防空火力还击也没有。”
对于这场战争的残酷,当年的影片《上甘岭》也曾有过经典的刻画。影片以“战壕真实”为鲜明特征。在尚不具备鸿篇巨制条件下,当时的影片编导选择了上甘岭战役这个局部,“以小见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将镜头聚焦于战役中志愿军某师某部八连和八连驻守的坑道特定环境,集中塑造八连连长张忠发等基层官兵形象,让观众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志愿军作为整体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影片中那个生动的细节感染了几代人。志愿军官兵在坑道里坚守多日,没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难耐,排长讲望梅止渴的故事,连长带头干咽饼干。师长派人给坑道官兵送来两个苹果,大家拿在手里轮流闻一闻,谁也舍不得吃一口。影片之所以被誉为战争的诗篇,应该讲,其诗情中渗透着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无比深情,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战争》影片中,也有类似的细节刻画。比如,在影片的末尾,战场硝烟的火车回来了,跟片头几年前的热闹一样,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只是车头上少了孙北川以及千千万万个和孙北川一样的英雄儿女,画面上其他跟孙北川一样的战士抱着家人痛哭,当张洛东跑向孟三夏的时候,孙北川的笑容定格了。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识地捂着断臂,胜利的列车驶来,姑娘却没有等来自己的爱情。战争就是战争,它在不经意之间猝然来临,又在不经意之间分隔生死。敌机呼啸的轰炸、漫山遍野的枪炮,几乎让观众闻不到一丝生机的味道。曾经,列车驶出国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惨烈的伤亡,而今,列车归来更是承载着太多痛失亲人的噩耗。原著巴金小说题为《团圆》,或许想表达的就是这种残缺后的团圆。
犹记得,韩静霆在小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中,对女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与承受赞誉有加。在充满雄性荷尔蒙单一的世界里,应该说,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现平添了一丝柔和的温度和色彩。战争将男人练就铮铮铁骨,亦让女性多了份飒爽英姿。在《我的战争》影片中,王珞丹演的应该说很出色,通过江面大桥遭遇战、五里亭攻坚战、小镇突围战和537高地争夺战,在腥风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国女军人的作风和情怀。
意大利左派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曾经说过,个人是历史的人质。60多年过去了,有关这场战争的定位有些讨论也不足为怪。但有一点却是无法遗忘与虚无的,那就是与这场战争关联的所有个体表现出的那些英勇、牺牲、无私与大爱。这一点,无论是普通的战士,抑或共和国元帅,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鸣的。比如,有关这场战争的出兵,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在《彭德怀自述》一书中如此追忆道:
“1950年10月1日国庆后,4日午,北京突然派来飞机,令我立即上飞机去北京开会,一分钟也不准停留。……散会后,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饭店。当晚怎么也睡不着,我以为是沙发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着。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
美国人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的后记中,也超越政治层面对这场战争进行评述说:“这场战争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战场上的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对敌人个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关这场战争的讨论经久不衰。”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令人深思——“你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永远深思的叩问!
观我的战争心得体会篇6
中秋节这天,南京受台风影响,从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这并没有阻挡我要去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卢米埃南京弘阳广场影城。
说起看电影,那还要追溯到2010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独自一人闲暇之时,到曹杨电影院看了一场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世贸中心》,电影描写了911恐怖袭击中纽约消防局的消防队员参加世贸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灾难片中宣扬美国人性和价值观,宣扬英雄主义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实的谎言》历来的美国大片一样,影片推崇的是美国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情结,当时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国历史上在抵御倭寇的战争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战争中,也有那么多英雄,怎么现在的银幕上出现的都是“美国英雄”。
这就是我时隔20年后,今天特地走出家门,冒雨走进影城观影的原因,因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我的战争》全国首映,因为这部电影的宣传片在网上引起争议,因为我十年没有看电影了。
因为知识储备有限,由于掌握的资源和信息量的匮乏,我是不擅长写专业性影评的,充其量写这篇小文只能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发一下自己的观影感受。
近年来,在追求商业利益的电影市场,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标的竞争中,国产电影观众和票房经常不敌美国大片,这种现状已持续多年。看《我的战争》我是有了思想准备的,不为观众的多少动摇我的观影决心,也不会因争议纷乱影响我的观影心情。
?我的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战争场面拍的气势恢宏巨大,但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片画面音效更加逼真,战争场面更加震撼、惨烈,可见如今的电影拍摄技术借助于电脑特技已经日新月异了。
影片从志愿军九连和文工队入朝参战前的火车站相遇拉开序幕,先后设置了江面大桥遇袭、五义亭阻击攻坚战、小镇排雷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等剧情,通过一批血性军人,热血青年入朝参战,在一场场枪林弹雨战斗中生死与共的经历,演绎了战火纷飞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恋人情,讴歌了人生角色的升华和生命在残酷战争中的蜕变,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战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场战斗中,都有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壮烈牺牲:五义亭峡谷为炸毁美军坦克牺牲的大斧子、小镇突围中掩护战友牺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争夺战牺牲的老梆子、连长孙北川,还有在江面大桥遇袭、小镇突围、537高地争夺战中倒下去的没有名字的志愿军战士。还有那些在战斗中血肉模糊的战士,那些在战地救护中疼痛无比的伤员,那些虽伤残但活着回来的勇士,哪一个不是最可爱的人,哪一个不是共和国的英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为正义而战是神圣的,国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歌颂为国家为民族或献身或活着的英雄,每个国家都有或活着或牺牲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美国大片中更是不断向全世界推崇他们在二战、朝鲜战争、战争中的英雄,不断推崇在灾难来临之时充满人性光辉的英雄,不断推销输出他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电影观众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没有感到奇怪和诧异。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有他们国家的荣誉和骄傲,他们民族的尊严和自豪,他们崇拜英雄情结。纵观各国数不清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无名英雄墓,无不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这些国家的人们并没有过多议论所在国家参与或发动战争的正义与否。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和国的缔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伟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是共产党执政后奠基的,但看看纪念碑后面的碑文就知道纪念碑不只是纪念缅怀共产党的英雄。
我一直觉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国都在歌颂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没有人过多追问英雄产生的那场战争正义与否,不知道《我的战争》与别的战争有多大区别,为什么对《我的战争》这么敏感。
说实在,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战争的残酷,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和平的宝贵,只有经过战争才会厌恶战争。全世界各国都不想卷入战争,各国人民都不愿意置身战争,但发动战争是国家行为,是统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参与战争,所以,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不是哪个人书写的,而是由历史定论的,看待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换柱,不能把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等同而论。记得当年有句经典的话说过,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因此,我认为评论战争所持的立场决定了对战争历史的态度和战争背景的审视。
?我的战争》这部影片和众多的以战争为题材的中外影片并无多少不同,之所以引发争议不是战争片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种思潮泛滥,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尖锐的斗争,改变中国颜色的暗流涌动,推波助澜的背景下,这样理解这场因影片和宣传片引发的争议我认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战争》最后,在537高地争夺战中身负重伤的孙北川和张洛东躺在阵地上有句经典台词对话:张洛东问连长孙北川“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以后的人是不是还会记得”,孙北川回答道:“会记得的”。听了这样的话,我感动的眼泪流了下来,时隔数十年,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我们能忘记这些用血肉之躯换来几十年和平的英雄吗?我们还记得这些英雄吗?我们还在喋喋不休的为影片名称争论吗?
影片《我的战争》和影片《英雄儿女》都取材于巴金先生的作品《团圆》,都是以战争为大背景的英雄颂歌。我觉得,有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结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让我们在尊敬各国英雄的同时,首先尊敬自己国家的英雄!不要忘记“我的战争”中我们的英雄!
向为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战的英雄致敬!
观我的战争心得体会篇7
反映朝鲜战争的中国影视作品,近几十年较少,但在今年出了三八线,我的战争等数部作品。9月15日上映了电影《我的战争》,网络上据说口碑上一片叫好,票房也一片飘红。怀着对先烈的景仰和对朝鲜战争的憧憬,我赶了下时髦,看了这部电影。我写了这篇影评,以飨大家。
从小我是个军事迷,大约男孩子们都有这个兴趣。这次由香港导演彭顺首次执导这部国产大片。在心目中有种想像应该是与有着以前不同的风格。中国老一辈导演秉承前苏联的导演方法,或多或少都有些模仿的痕迹。很典型的是着重反映领导在战争中的中心地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个人崇拜多多少少
都会在电影中表现出来。这些电影很多人都看过。
时间跨进到了现今,欧美战争电影的进口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们的中心人物总是普通士兵在战场中的艰辛牺牲,而他们上级却又常常表现出在某种程度上的无能。区别太大了。
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在这里不赘述了。这部电影只是讲述了一支志愿军部队在朝鲜战场的作战情况。以笔者个人喜好,看战争大片不愿有过多的情感戏,战争就是战争。而这部电影恰恰就把文戏作为了一个重点,占了几乎一半的篇幅。类似于《狂怒》的糖葫芦结构,也许是为了吸引女性注意力。但显得不伦不类。这一点我相信大多数战争片爱好者不会苟同。
战争片的好看就于情节和细节的处理。难度和残酷是一波接一波的高潮,战斗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因地制宜,处理不同的困难,电影中的志愿军战士却是一味的冲锋,一成不变的打法,当了敌人的活靶子。可能导演要突出志愿军战士的勇猛和坚强,坚韧不拔,勇于牺牲,但这与二战时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全体玉碎,自杀性冲锋有何两样。另外有个细节值得玩味,根据史料,由于美军的火力和空中优势,志愿军的武器与美军差距巨大。志愿军的进攻往往会选择在夜晚,避免与美军在白天战斗,这样美军的空中优势无法发挥,而且美军不擅长夜间战斗,会大大削弱美军的战斗能力。电影《我的战争》却把最后一场攻坚战选择在白天,这是违反当时的战争常识的。还有一点战士投掷手榴弹,手榴弹只要一出手,就会骤然爆炸,没有一点延迟时间。可见导演和编剧并没有认真的去请教军事专家。也没有认真去研究敌方的战斗状况,电影的可信度是很低的。作为一个主旋律电影细节的探讨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但毕竟是一部电影。这些细节只要剧情处理的好,,我想观众都是可以容忍的。
而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大量使用手持摄影机,近距离拍摄,镜头晃来晃去。第一视角在玩战争游戏时,可以做到玩家深入其境,大呼过瘾,但作为一部电影,这将严重导致观众在看战斗场面时发生眩晕,头昏眼花,天旋地转。无法集中注意力。大大打击了观众的观影积极性。完全破坏了暴力美学,惨不忍睹。唯一感到欣慰的只有音响效果一流,战争戏完全没有拍好。也许是导演想拿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摄影方法,让观众有一个全新的感受。但这对观众的要求相当苛刻。观赏性和娱乐性消耗殆尽。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优点,有些部分特别打动人,例如战士飞身去救连长。连长中弹后倒地,好象睡着了,观众都希望连长能活着回国,他却没有能回来。还有战士上战场与女友,护士的告别等等。就不多说了。真不知道网上评价如此之好的文章是从何而来,作者到底看了这部电影没有?或许是一种宣传手段。
从演员来看刘烨的表演也是大失水准,作为第九连的连长,只空喊了几句口号,激励战士奋勇杀敌。并没有表现出一个基层指挥应有的丰富战斗经验,足智多谋的策划。与"三八线"电视剧中的连长无法相比,相反文戏,感情戏却很出彩。总体来看《我的战争》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观我的战争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 我的信仰作文7篇
★ 我的乐土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