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教案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案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92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植物根的生长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重点、难点)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其原因。(重点、难点)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难点)
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提前一段时间做课本第65页的实验《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
(2)课前3~4周,每组分别在甲、乙、丙、丁四个瓶内用小石子培育幼苗(各组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玉米、小麦、蚕豆等),供给甲瓶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缺钾的营养液,让学生每天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包括:测量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颜色、茎叶的生长情况等。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的材料用具。
(3)制作“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的剪贴图。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即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导人新课,接着复习根的结构,引导学生回忆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二、探究过程
(一)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
学生4人一组。
1、把提前准备的幼苗放人盐水中,置于光下,观察其现象。(出现萎蔫现象)
2、将幼苗迅速放人自来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茎和叶重新伸展开来,幼苗恢复正常)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
①描述现象。
②幼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③盐水和蒸馏水相比有什么区别?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外界溶液浓度大小直接影响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由③得出溶液的含义,接着指出水中溶解的盐的多少,可以用浓度的高低来表示。
④自来水是溶液吗?(教师指出清水中溶有极少的无机盐,所以是溶液。)
教师补充:在此实验中,清水和盐水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周围,所以称为“外界溶液”,盐水和清水哪一种浓度高?然后出示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从切西瓜流出西瓜汁的现象,回忆液泡及细胞液的知识。
提问:细胞液是溶液吗?为什么?请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
(二)根吸水、失水的原理
①液面是否有变化?怎么变的?
②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
经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用学生拔河的活动来说明在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的道理,用学生的人数多少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让学生说出盐水和细胞液浓度的高低,用几个学生表示,让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绳子会向哪侧移动,学生很容易答出:向盐水方面移动。
这时教师马上指出:绳子移动的方向就代表了水移动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水流动的方向,是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结果水分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细胞就失水。使学生理解细胞失水的原因是:细胞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拓展学生知识面。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在生活中很容易看到,也是可以用其原理来理解的。
讨论回答:
①糖拌西红柿后,盘中有何现象,为什么?
②家中腌咸菜的'缸内,过一段时间后,缸内的水面有何变化?
③为什么发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会硬挺起来?
(三)根毛吸水的道理
学生4人一组。
①出示“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剪贴图;
②根据剪贴图和课本54页第一段文字,总结出根毛吸水的道理。
教师补充:提出问题:
①一般情况下,根毛吸水还是失水?
②吸水的条件是什么?
③水分如何进入液泡中?
设疑:什么情况下根会失水?烧苗的原因如何补救?盐碱地为何长不好庄稼?
(四)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植物的根不仅能吸收水,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农田里的庄稼和其他植物为什么需要无机盐?又需要哪些无机盐?
学生4人一组。
1、观察课前培养的两株植物,对其生长趋势进行比较。
2、浇自来水和既浇水又浇含氮无机盐的植物长势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吸收什么形式的无机盐?明确根吸收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提出: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什么的无机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如果缺少有何症状?
(五)关于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学生4人一组。
1、每组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幼苗,并出示实验记录;
2、根据实验记录以甲瓶为对照,比较甲、乙、丙、丁瓶内的幼苗的生长情况,有何异常?
从而逆向推理出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再根据其作用引导学生考虑在种植哪些植物时需要多施含此种无机盐的肥料。
接着,教师介绍这种无机盐含量较多的肥料名称。
最后,教师将各组缺少某一种无机盐的幼苗掺混后,随机抽出几棵幼苗,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给幼苗诊断,鉴别幼苗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根毛吸水、失水的道理。谈一谈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在农业中的作用。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和各种养分。
2、了解土壤与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萌发对土壤的情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和各种养分。
活动难点:了解土壤与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种植经验。
物质准备:土壤、烧杯、餐巾纸、挂图、托盘、毛巾。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出。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在哪里见过?(通过看、摸、回答引出土壤)
二、通过探索活动,认识土壤。
引导语:小朋友们喜欢玩土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1、实验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土壤中有水分。
实验材料:土壤、餐巾纸
实验要求:
(1)每人拿一张餐巾纸
(2)取一块土包进餐巾纸里,捏一捏,你能发现什么?
(3)实验后,将纸和土壤分开,把土壤放回原位,把纸放进垃圾筐里,用毛巾将手擦干净。
提问: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纸巾变湿了,因为土壤里有水份。)
2、实验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土壤里有空气。
引导语:土壤里只有水分吗?我们再去玩一玩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实验材料:烧杯、泥土、水
实验要求:
1.将泥土放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
2.说一说你看到的现象。
教师小结: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幼儿发现,土壤中含有水分和空气。
3、观察挂图,引导幼儿发现土壤里有各种养分,适合动植物的生长。
(1)教师提问:图上有什么?它们生长在哪里?它们为什么长的这么旺盛?(因为土壤里有各种养分)
教师小结:土壤中有水、空气各种养分,都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那么除了这些植物,土壤里还有什么?原来土壤还是各种小虫子的家。
三、土壤与人类的.关系及重要性
教师提问:我们人类的生活能离开土壤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植物、动物都离不开土壤,我们吃的、用的、住的都离不开土壤,所以土壤非常的重要,我们要好好保护土壤。
活动反思
幼儿对于这种动手操作的活动非常感兴趣,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并且动手操作,唯一的不足点就是操作材料比较少,每一组的幼儿人数过多,有个别幼儿未真正的参与到活动当中来.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篇3
教 学 课 题 :植物的生长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
2、能利用多种方式(包括文字、图画、照片、实物等)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及变化。
3、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4、能设计对校园进行绿化的规划图。
5、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终止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6、能结合自己种植植物的过程,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食物,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原因。
7、能表现出对太空种植粮食的科学研究感兴趣。
8、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9、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 学 重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 学 难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各个时期的图片。
教 学 过 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师:随着我们种的植物一天天地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得怎么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二)学习新课:
1、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3)分小组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汇报。
(4)教师展示一下自己的观察记录,以便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2、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师:在种植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是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交流。
(3)整理发现,并检验发现是对还是错。
(4)师:通过这次终止植物的过程,同学们都经历了劳动的辛苦。现在谁来谈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怎样理解?
(5)教师小结。
3、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师:让我们利用有关种植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种更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校园,种更多的花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三)拓展: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新的科技信息。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按时浇水、防虫、除草……
作业:课本练习
教学反思
略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重点
1.识别植物根系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观察教科书中的图5—3。
(2)课前培养:利用培养皿培养小麦(大麦)种子,使其长出数条幼根。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大量长出。
(3)查询书籍、录像、网站,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准备观察《根尖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一是准备小麦(大麦)种子萌发后的根尖,以备用肉眼或者放大镜观察。二是用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一种用苏木精染色,可观察到具有环纹、螺纹等花纹的导管;一种用紫药水染色可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
(2)准备课本第6l页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的材料用具(如长出2cm幼根的红豆的幼苗)。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4)制作有关伸长区细胞生长,根毛细胞形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资料:
1.有人曾对一年生苹果树苗的根系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分支总数达50000条之多,而树干分支不过10条,也就是说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数千倍。
2.一株黑麦平均每天长出1l 490万条根毛,每天伸长80km多,从萌发到抽穗,约有150亿条根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一)根尖的结构
方案一:
1.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根尖,直观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观形态。 2.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临时装片,再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再对比《根尖模式》图,总结出根尖的基本结构。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要求学生从尖端向上依次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指出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角度等。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讨论,总结出根尖的结构,随观察的次序提出问题: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细胞的体积大小,排列和形态是怎样的?你还观察到哪些结构?
方案二:
1.观察《根尖模式》图掌握根尖的基本结构。
2.练习找根尖部位,尝试用压片法制作根尖的临时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并与永久玻片标本作对比,找出异同,并讨论为什么产生差异?思考《根尖模式》图与实际观察的物像的差异,讨论产生原因,教师巡视并参加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主根、侧根、不定根是不是都有根尖?根尖是坚韧还是柔嫩?根尖各部分外观是怎样的?在你观察中有没有找到课本内容没有提到的结构?想一想为什么?
(二)根的生长
方案一:
学生4人一组进行实验。
1.用放大镜观察根尖(长出2cm的红豆根),说出伸长区的外形特点。
2.提出探究问题,根尖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观察前一天切去根尖的根是否生长?想一想为什么?
取一株根长约2cm的红豆苗,给幼根的各部分做标记,测量长度,认真培养,待生长24h后再作对比。
教师巡回指导,随时提示根尖所作标记的部位、长度和距离,应注意的事项等。组织学生讨论:标记做几条合适?如果画不上标记,应怎样处理?做标记时应注意哪些方面?这个实验证实了什么?什么部位能迅速伸长而使根的长度不断增长进而总结出根生长的主要原因。
方案二:
1.使显微镜观察根尖的分生区和伸长区,讨论这两部分细胞形态的差异,说出原因。
2.观看课件《伸长区细胞的伸长》,说出根生长最快的是什么部位?
3.观看课件《根毛的形成》说出根毛在吸收水和无机盐中所起的作用,讨论根有什么特征?这样的特性对根的生长和吸收有什么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移栽植物时一般要带土?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什么部位?联系实际,举例说出根的经济价值。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根尖的结构——根的生长。
作业
请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现状,谈一谈植物对黄土高原的保护作用,怎样才能重现黄土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
课后反思
本案例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以达到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
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因渴望了解而产生探究的心理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促使他们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产生,并转化成为探究的动力。但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偏小,独立完成探究性实验较困难,本案例设计了一些直观探究性实验和课件,使学生较容易地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突破。例如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尖,观察《伸长区细胞的伸长》和《根毛的形成》这两个课件。又强化了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通过调查性作业,深化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和热爱祖国的良好素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开拓了视野。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更多的植物。
2、为植物做卡片。
3、欣赏几种有趣的植物
4、种植一种喜欢的植物。
5、介绍植树节。
6、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7、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为植物做卡片、种植一种喜欢的植物。
活动准备
几种植物的图片(梅兰竹菊)、一盆含羞草、有关植物(如猪笼草)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小朋友,你们认识哪些植物?
2、小朋友们请把你们认识的植物画出来,并把它们介绍个大家。
3、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你们来看看是什么植物?(出示植物的图片)
二、活动进行中
1、让小朋友根据图片说出梅兰竹菊分别有哪些特征;
2、介绍梅花、兰花、菊花分别在哪个季节开放;
3、带小朋友在幼儿园以及周围参观植物,介绍植物特点;
4、回到到教室中,拿出带来的含羞草给小朋友观赏、触碰,看含羞草因触碰而收缩的有趣过程;
5、给小朋友观看有关植物的视频,如猪笼草食虫过程等。
三、回家任务
1、让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为幼儿园里的植物制作介绍卡片,挂到相应的植物上;
2、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种植。
四、活动后续
1、观察小朋友们种植的植物,一段时间后带到幼儿园,大家共同欣赏;
2、鼓励小朋友们在每年的植树节都进行植树活动。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篇6
一、活动题目
土壤植物生长的摇篮
二、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五、活动过程
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
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
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六、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七、拓展思路
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关心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2、关注新技术在常见蔬菜培植中的运用。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活动准备:
幼儿种植实物、照片、记录表、录像
活动过程:
一、交流种植植物的方法:
1、前一段时间我们在自然角里种了大蒜和洋葱,小朋友们都非常关心这些植物,为植物做了许多的事情,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种这些植物的?
2、幼儿自由交流介绍
预设:
(1)容器的情况:大蒜和洋葱需要适宜的容器(实物和照片结合)
a、 (幼)可以用可乐瓶种洋葱,把洋葱架起来再放入水,这样洋葱的根就能往下生长了。(可能追问:问什么要架起来,有什么作用)它的根就能很好的吸收养料了(动脑筋)
追问:洋葱除了可以种在水里,还可能种在哪里呢?
b、种在土里的容器,下面要打个洞,这样浇水太多可以从洞里流出来,大蒜不会烂掉。
小结:原来植物可以种在水里,也可以种在泥土里。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来种的呢?
(2)使用工具情况,各种工具的名称和不同用途(照片)
a、(幼)我是用钉耙把土耙松种下大蒜的,我天天都去浇水现在大蒜都长高了。钉耙是用来刨土的,可以把泥土弄松,方便我们种植植物。
b、(幼)我是用铲子扒土种下大蒜的。(合作)追问:你是用大铲子还是小铲子,它们用起来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幼儿回答情况)
(幼)大铲子可以挖很多的土,小铲子只能挖一点点的土。
追问:你们觉得用大铲子方便还是用小铲子方便?(大的地方需要大铲子,自然角的盆子小,用小铲子方便。)
小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作用,适合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了工具的帮助让我们种植更方便。
二、交流分享植物生长的情况:
1、小朋友们这么关心我们的自然角中植物的生长,还做了记录呢。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用多种形式:幼儿介绍、问小朋友等)(照片、观察记录、实物)
a、(幼)我发现洋葱先长根然后再长叶子。(观察的真仔细)(图画式记录)(也可请别的幼儿解读)追问:还有什么植物也是这样呢?
b、(幼)我发现洋葱的根比大蒜的根长。(照片式记录、幼儿的比较)洋葱的根有 长、大蒜的'根有 长。(多种记录方法)(小棒、尺)
师:是吗?我来比比看,真的,5厘米比2厘米长,有3厘米呢。(根据具体情况)
c、(幼)我发现种在土里的大蒜,浇水的长的很好,不浇水的就死掉了。(幼儿绘画做品)
师:原来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d、放在水里的洋葱生长比较快,但是没有营养很快就会长得不好了。
师:那有什么办法呢?(加营养液、怎么加的)(会用量杯,学会看刻度了%26#8226;%26#8226;%26#8226;)
师:原来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
e、没有阳光照射,洋葱发芽后叶子是黄黄的。
提升:光合作用。(找资料)
小结:小朋友本领真大,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和营养,这样这些植物才能生长的好。那么除了这些,你们发现植物的生长还有什么秘密?
f、(幼)我发现放在暖棚里的洋葱和大蒜比放在阳台上的长得快。
师:这是为什么呢?
(师):暖棚的温度比外面高,我们天天都测量温度,水里都结冰了很冷-1度,暖棚里温度也能保持5度,这样就能保持植物生长的温度了,那你们在哪里还看到过暖棚?
(照片和观察记录)(坚持性)(合作搭暖棚?)
三、观看录像:
(1)花匠伯伯是怎样搭建暖棚的?(无声、背景音乐录像)师和幼儿边看边交流怎么搭的。
师;为什么要搭双层暖棚?
师: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花匠伯伯是怎么说的?
(2)花匠介绍。
(3)师:我有个问题,到了晚上太阳下山了,天气很冷,暖棚里的温度就下降了。你想设计怎样的暖棚可以一直保持暖棚里的温度?
小朋友相互讨论,简单交流(搭双层、放小电珠、加热等)
(4)师:你们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在材料箱中投放了很多材料,我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我们自然角的植物在冬天也能生长得很好。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7篇相关文章:
★ 植物演讲稿5篇